起名文化的缘起,不同时代的特点

名上名   日期:2024-11-13
333 浏览
起名文化的由来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,它涉及到历史、文化、社会等多个方面。它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的一部分。
“名”的产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,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。《说文》对名这样解释:“名,自命也。从口夕,夕者,冥也,冥不相见,故以口自名”。意为,黄昏后,天暗黑不能相认识,各以代号称。这便是名的由来。虽然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,但也是当时某种现实的反映。后来“名”的逐渐通行,是当人们发现其便利性之后,人皆有名,并开始对命“名”讲究起来。
姓名的产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进步。姓名在社会交往、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,无论古今,中国人对于起名都非常慎重。
 
根据起名演变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,起名有不同的特点,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。
 
一、商周时期起名特点
人们在起名方面还显得非常朴实与单一,比如夏商时期的君王贵族们在起名时,喜欢将名与天干相关联,这大概与当时人们崇尚天命有直接关系。
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,会结合各方面综合考虑起名。春秋鲁桓公六年(705)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,大夫申 提出“信”“义”“象”“假”“类”五条(“五则”)。到战国时,很多贵族通过测试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,如屈原(皇揽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)。随着儒学的兴起,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,受时代观念与文化思潮的影响,人们起名就非常注重儒家的人伦道德、纲常名教。所以一般都会用与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义等相关的字词,或者与儒家价值观相类的名字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《周礼》中对命名还规定了“六不”。即不以国、不以官、不以山川、不以隐疾、不以畜牲、不以器币。
其实,在古代大部分时间里,起名文化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,所起的名字非常突出忠孝仁义、诚信道德等文化内涵。
 
二、秦汉时期起名特点
秦汉以后,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,在命名方面除了对“五类”、“六不”同样讲究外,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、天、君、王、帝、上、圣、皇等字禁止使用。汉代人名字多为单名。王莽曾禁止以两字为名。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,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曹操。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、刘琮,均为单名,以“王”字偏旁表示兄弟同出身王侯之家。
 
三、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名特点
魏晋以后,一代代的学风、思潮、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。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,玄学盛行,起名讲究高雅。如盛行以“之”命名,如王羲之子献之,孙静之、桢之。画家顾恺之,将军刘牢之,科学家祖冲之,史学家裴松之,文学家颜延之,杨衔之等。
南北朝佛教盛行,取佛僧名成了时髦。一时间,僧佑、僧护、僧智、梵童、摩诃之名比比皆是。据正史载,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,昙者39人,佛者24人。
 
四、唐宋时期起名特点
唐人追求雅,以文、德、儒、元、雅、士等字命名很流行。唐宋时,道炽一时,僧也极红。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。
唐人名字多喜标排行。如诗人李商隐称李十六、刘禹锡称刘十九。在杜甫的《草堂诗笺》中可见张十三建封、卫八处士、唐十八使君等排行称谓。当时的排行包括远房兄弟在内。
宋人崇尚黄老之学,在文人中多以某某老、某某、某某翁为名,清代文学家赵翼存《陔余丛考》中,列举名为胡唐老、刘唐老、孟元老、陈朝老的就有19例。
 
五、辽、金、元时期起名特点
辽、金、元朝人名多用“奴”、“哥”等字。如辽景帝的儿子名耶律药师奴,元宪宗本名蒙哥。这些可能和少数民族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。
 
六、明清时期起名特点
宋以后,尤其明清,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。至今,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。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,如文武,富贵、昭庆、德祥、龙凤、昌盛等。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,影响很大。就以中国第一家族孔门为例。1744,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: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。清代满族贵族则喜欢用安、福、永、泰、保全、常荣、桂祥等吉利字命名。
 
七、“五四”运动后起名特点
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,各种进步思潮的传入,社会制度的变革,“两千年一贯制”的汉族人姓名结构也出现种种演变。从“五四”运动到现在不过才80多年,但中国人姓名演变之。可以说要超过以往的两千年。近几十年来汉族人姓名演变呈现以下趋势:
 
(1)复姓大量减少,逐渐演变为单姓
(2)汉字简化带来一些姓氏合二为一
(3)男女平等,妇女也堂堂正正有了自己的名字。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,在家只有小名、乳名,对外则称某某氏。
 
总之,中国的起名文化源远流长,不同时代,由于社会政治、思想文化不同,呈现为不同的特征。古人讲:“赐子千金,不如教子一艺;教子一艺,不如赐子好名。”可见古人对于一个人姓名的重视程度。名字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件人生礼物。起名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属性,也展示了不同时代人们所向往的生活状态及理想追求。